宋元丰二年,因「乌台诗案」被贬的苏轼,调任黄州,仕途不顺困顿潦倒,他只能寄情山水。苏轼曾多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山,也是在那他写下了千古名篇「赤壁赋」。
「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匏,是一种瓜葫芦瓢,有苦叶,此时的匏樽似乎也是苏翁孤单凄楚的隐喻。
匏樽以饮,冷暖自知。
元丰八年,苏轼搬居至阳羡,而在此地的数百年后,一个叫陈曼生的人,借匏樽之形,用紫砂做了一把匏瓜壶。
匏瓜也是曼生文人壶中的精品,形制敦厚稳重,鼓腹而丰,各部过渡流畅自然,有天然之致。而后紫砂名家各有发展演变,此壶也成为紫砂中的一款经典壶型。后来又过了几百年,在漫长历史沿革中,匏瓜壶由当代制壶泰斗,顾景舟在陈曼生的基础上改进,成了现在图中的模样。
壶身高圆状,圆顶压盖。
盖、口各有圆线,壶盖合上后上下又浑圆为一。
壶钮为一圆珠点缀于壶盖之上,灵动而有生气。
壶把成圆形,壶嘴成拱形,两者相互协调。
整体外溢出平和、淡雅的审美情趣。
一大一小的“对壶”,满足不同人群需求。
刻绘重拾风雅古意:一杯永日醒双目,草木英华信有神。
出自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尝新茶》。
背面的老朽,取材自宋画,
似是打坐冥想,又似仰天长叹,
或许这就是当时的苏轼吧。
另一把的刻绘则明快活泼起来,
乐天知命与空谷幽兰相逢,碰撞出无限遐想。
用老紫泥制作出来的匏樽壶,色泽稳重朴雅、胎质坚紧细腻。
结构疏松、透气性佳会使得茶汤的口感更显柔滑、韵味绵长。
以匏樽壶相佐,泡一壶清茶,约三五知己。
仿佛手承自然之果,身处南山旁、东篱下,悠悠然间,杂念尽被滤去。
正是“饮之吉,匏瓜无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