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紫砂和紫陶哪个泡茶好?为什么不选择自己试一试呢?

史可凡制《明炉壶》

紫砂作品 老泥匠 1623浏览 0评论

能把自己喜欢的事情当作工作,是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在一次偶然间与壶友的交流中,我们聊到了一款小壶,也就是今天的主角《明炉》。虽然,看起来也只是一款比较简约的基础款壶型,但是简约不简单,通过每天的使用把玩,也依然能够感到紫砂壶给自己带来的乐趣。这样的感觉恐怕只有志同道合的人才会明白。

%title插图%num

从事紫砂行业之后,获取的信息越来越广,接触到的“毒物”也越来越多,对于紫砂世界的探索也不再局限于“邵大亨”,“顾景舟”。尤其是当我制作过不少,摹古传器之后,更是觉得每一件作品都有着自己独立的“人格”,他们是活灵活现地呈现在那里的。比如说,明清老壶是一位知性优雅的绅士,而近现代的精工作品则更像是一位穿着花衬衫的大众情人。

%title插图%num

%title插图%num

从事紫砂壶制作真的是一项高风险的职业,做的壶越多,喜欢的壶也就越多,并且一不小心就会把自己给套进去。特别是那些,给我的好朋友定制的作品。我往往安慰我自己,“做过即拥有”。

%title插图%num

制作每一款新壶,我都要翻阅资料学习该壶的历史和匠人的制壶习惯,从开始的一知半解到庖丁解牛熟练掌握,理解越多,喜欢的程度也会越深。

%title插图%num

对这把《明炉》的喜爱,就是在做完这款壶之后,深陷其中无法自拔。并不是说我只喜欢《明炉》,我也喜欢《鸣远四方》、《匏瓜壶》、《合菱壶》、《雪华壶》······(此刻的我露出贪心邪魅的笑)。就像肉食主义者,即使是牛羊猪肉都爱吃,但也不能同时吃,那样品不出味道,而且容易消化不良。所以,壶还是得一把一把地品鉴把玩。

%title插图%num

%title插图%num

相较于其他传统器型的资料丰富,《明炉》的制作就痛苦许多(参考资料太少)。当代的界明老师,已经把该作品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经过了几个星期的奋力制作,《明炉》的雏形稍稍做出了一个大概。与大神们交流学习后,也心领神会明确了《明炉》在实用性和艺术观赏性上面的选择与平衡。

%title插图%num

在经过了,画图纸,改图纸,打小样,制作,修改,定稿之后,《明炉》终于制作完成。古人云,“众里寻他千百度,回首蓦然,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20ml的精小容量,一手拿捏,符合当下流行的“一人饮”风潮,我的菜。

大壶口,高壶钮,应对日常的品茗使用,投茶清洗方便。

一弯流,配上环型壶把(俗称耳朵把),在茶席上是显得那么地妥帖。

同样采用到了黄龙山原矿底槽清的泥料,在不同光线角度下,发色blingbling耀眼夺目。重要的是,《明炉》壶配上底槽清,看起来就很大方自然,散发出高级的韵味。

最最重要的是,古法全手工的制作,整把壶的重量控制的刚刚好,就像一块上等的牛五花,肥瘦均匀,肉不柴,油不腻,鲜嫩多汁恰到好处。

%title插图%num

%title插图%num

就是这样一把《明炉》,把我迷得神魂颠倒,本以为成功做出来之后就可以解毒成功,可不曾想到把玩之后更是爱不释手。遂记此拙文,与大家一起分享心中的喜悦。

%title插图%num

转载请注明:紫陶界 » 史可凡制《明炉壶》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