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炉壶
以古之传炉,化今之妙壶
壶名:传炉壶
泥料:紫泥
容量:300cc
紫泥留芳,追忆传炉经典味。
◆“传炉壶”名字起源说。
传炉为古代道家炼丹所用之丹炉,留恋于泉石之间,将道家的思想精髓浓缩于一体。
《茶经》有记陆羽以鼎煮茗,诗礼家声远,传炉世泽长。
因此,“传炉壶”凝聚了极为丰富的人文典故,茶道人生,境界深远。
◆“传炉壶”名家流传史。
“传炉壶”是紫砂壶经典器形之一,其造型取材于古代道士的青铜炼丹炉。在历史上,“传炉壶”经典颇丰,为后世打造了一道亮丽风景,也留给人们一抹追忆历史、追忆壶味的独特情怀。
紫砂史上,“传炉壶”出现最频繁的时期当在清末民初,当时的制壶人对紫砂壶的制作工艺、表现手法等都有极深的研究,所以擅制“传炉壶”的高手亦多产生于此一时期,如俞国良、冯桂林及吴云根等均有佳作传世,其中俞国良所制“传炉壶”曾在1927年巴拿马国际赛会和1932年芝加哥博览会上摘得大奖,而吴云根所制“传炉壶”则由于气势浑成、构造完美,且融书画铭刻装饰于一体,终而成为后世临摹参考之最佳样本。
师古融今,壶韵自成时尚语。
今人制作“传炉壶”,既是对前人的怀念,更是对经典的传承,以此激发人们久违的追忆情怀,感知紫泥留芳的魅力所在。
这是一场几代紫砂人穿越时空的美妙对话。
王潇笠的这把“传炉壶”从文化角度提炼主旨,进而优化形象风格,尤显朴实稳重、光润内蕴。
就造型而言,此壶属紫砂光素器范畴,器身得方器精髓,但方中寓圆,比一般方器多了一份圆润之美。
就制作难度来看,此壶成型难度相当高。壶身先以镶身筒技法制成粗坯,再将上下左右逐一拍圆。壶底承四只矮足,小巧端庄,增加了整把壶的灵秀之气。壶嘴“方中带圆,圆里有方”,再加上三弯流式,从壶身探出,精美可爱。壶把前呼后应,圈式简洁大方。壶盖延续了全器形态特征,为方型圆角压盖,制作精良,四面通转无碍,且面面俱到,接续全壶气韵。壶钮的处理则顾及器身搭配,显得格外协调。
整把壶不仅兼具实用性能,更具美学内涵,浑厚端正,形、神、韵俱全,叫人赏心悦目,丰富了茶事之愉。
以古之传炉,化今之妙壶。
艺术与情感其实是相通的,不同形态的紫砂壶,通常会传递出不同的审美视觉效果和情感反应。
“传炉壶”的造型对应了“方中带圆,圆中寓方”的特质,方圆本色毕现,给人以丰韵俊朗之感,符合大多数人的审美倾向,更与中国传统哲学文化中“天圆地方”的观念相一致,可谓气韵不凡。与此同时,方圆并济流露出中国人朴素的生活哲学。
在通过紫砂艺术语言所构建的壶型世界里,“传炉壶”更像是本色出演的人生百态——作品呈现的是一把壶,诠释的却是实实在在的人生。
转载请注明:紫陶界 » 王潇笠紫砂作品《传炉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