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从古时候的“食茶”到“饮茶”再到“品茶”,喝茶这件事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在此过程中,紫砂壶应运而生,因其独特的宜茶性能,被称为“茶具之首”。今天,博砂苑从茶具的流变讲起,谈谈选用紫砂壶泡茶的好处。
说起中国茶文化,自然离不开紫砂壶。早在明代便有史书记载:茶滋于水,水藉于器,汤成于火,四者相负,缺一则废。
这几句话,强调了茶、水、器、火四者的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好的茶叶,配上好水、好器具、好火候,清香扑鼻,回味无穷。
国助工 朱碧霞老师【生春壶】
中国茶具的演变历史,主要包含六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西周初年,喝茶开始普及,古人们用烹煮的方式喝茶。
茶具一般是青铜器或者陶制的碗,且多半为餐食共用的工具,没有单独的泡茶容器。
国助工 朱碧霞老师【秋临壶】
第二个阶段是秦汉时期,随着社会进步,古人们开始重视饮茶。
尝尝应季鲜茶,已经不能够满足这时候人们的喝茶需求,勤劳聪慧的古代人民将茶叶制作成饼状,烘干保存,便于存储和运输。这样,不管是春夏秋冬,古人们都可以品尝到好喝的茶水了。
发展到东汉时期,陶瓷茶具开始兴起,茶具终于成为了独立的器皿,样式也越来越丰富。
国助工 朱碧霞老师【福寿提梁壶】
第三个阶段是隋唐时期,饮茶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事,几乎家家户户都有饮茶的习惯。
隋唐时期不嗜酒,反而嗜茶成风,更是创造出与众不同的煎茶法:选用饼茶,经过炙烤和冷却过后,碾成粉末,有三沸的讲究,趁热饮用,能够唤来无穷的回味。
正因人们对待喝茶越来越重视,唐代后期出现了各色各样的茶铺和茶具,茶文化开始发展壮大。
国工 赵志东老师【玉璧壶】
第四个阶段是宋代,茶业逐步走向繁荣。从普通百姓到官宦世家,甚至到皇室贵族,皆盛行饮茶。
由于宋朝重文弱武,非常重视文化,因此宋人的饮茶方式变得儒雅十足,文人墨客时常煮酒烹茶,吟诗作对,流行点茶和斗茶。
这个时期,宋人偏爱瓷器,茶具分为专门的茶壶和茶碗,已经初具现代品茶的雏形。
国工 赵志东老师【六六大顺壶】
第五个阶段是明清时期,散茶开始流行,这便是我们如今最常见到的茶叶。
虽然相较于宋朝,茶文化的容器种类仍然是茶壶和茶碗,但是明清时期皇室对于茶具的工艺要求非常高,诞生了大名鼎鼎的宫廷紫砂文化。
例如清朝宫廷的紫砂加彩大茶叶罐,蓝色和黄色镶嵌罐身,绘花精致,富丽堂皇。紫砂壶,替代了以往多年的喝茶容器,成为宫廷和民间最爱的茶具。
国工 金伯兵老师【相壶】
第六个阶段是近现代时期,优质矿泥的开采和社会生产力的进步,都给紫砂壶茶具提供了绝佳的机会。
随着紫砂七老的出现,更是让紫砂壶在中国茶具届,越来越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纵观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史,紫砂壶成为茶具之首,绝不是偶然。
国工 金伯兵老师【百子石瓢壶】
紫砂壶不仅透气性好,而且保温性能极佳,特别适宜茶性的发挥。例如,前面提及的宋代斗茶,胜负主要取决于汤色和汤花,以纯白为上品。这项雅玩,如果使用一般的容器,是远没有紫砂器具便于观察茶色的,且紫砂器易出白色茶沫,自然是斗茶首选。
除此之外,紫砂壶可以承受冷热的急剧变化,在寒冷冬季注入沸水,传热缓慢,不至于烫手,且壶不易炸裂,非常耐用。
除了保温性能和透气效果,紫砂壶的原料是天然矿泥,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宜于人体吸收。久而久之,用紫砂壶泡茶喝,早已经成为修身养性的代名词。
国工 赵志东老师【和平壶】
不仅如此,紫砂壶经过长久使用,器具会因为茶叶的滋养、双手的抚摸,变得更加光润,呈现出令人心动的色泽,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因此,紫砂壶和茶文化,是一对天生的好搭档。
深秋已至,天气越发寒凉,正是饮热茶的好时候。在闲暇的时刻,捧一把心仪的紫砂壶,品一品醇香馥郁的茗茶,美心修德,恰到好处。
转载请注明:紫陶界 » 紫砂壶为何被称作“茶具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