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紫砂和紫陶哪个泡茶好?为什么不选择自己试一试呢?

窑变、捂灰、还原烧

紫砂作品 老泥匠 1153浏览 0评论

窑变,捂灰,还原烧

%title插图%num

华氏 戴玲玲 窑变 圆珠

“窑变”,主要是指紫砂壶在烧制过程中,由于窑内温度发生变化导致其表面色泽发生了不确定性的自然变化。

最初,陶民们把凡是开窑后得到的产品,在色、彩、形、音、质等方面发生的特异变化,既说不出原因,又不能在生产中重复其结果的现象称之为“窑变”。

紫砂窑变,最初是因为偶然的原因,紫砂壶在正常的烧制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现象。这种异常现象主要体现在紫砂壶外观色泽的变化上。紫砂壶在其正常烧成温度(1150°C~1250°C)范围内,烧成后外观色泽应该是一致的,或紫,或红,或黄等。

窑变的主要因素是窑内局部环境的温度偏高,紫砂泥中氧化物化学反应较大而引起的色泽变化。特别是氧化铁会越发变黑,这是窑变壶色彩以黑色居多的原因。

旧时烧造紫砂壶,以匣钵装置,或套装在缸、翁、盆内,放入龙窑内烧成,有时会在放置不到位,出现侧翻情况,泥坯直接接角火苗而出现火迹斑驳色彩。又因龙窑烧成时,是通过“鳞眼洞”投放松柴烧成的,烧成时窑温会时高时低,过高则易产生窑变,过低则烧不到位,造成废品。松柴在烧成过程中,直接接触坯体,松脂等也可能对紫砂壶的烧成产生影响,出现窑变效果。

“窑变”现象和烧不到位的“烧坏”现象,不是同一回事,“窑变”所产生的色泽,具有自然和谐的效果,体现的是土与火的艺术。自然窑变作品宛若天成而难遇雷同,可以说是可遇而不可求。明代周高起《阳羡茗壶系》云:“若窑有变相,匪夷所思。货汤贮茶,云霞绮闪,直是神之所火,亿千或一见耳。”

现代艺人利用智慧,通过深入的研究和大胆的实践,已将自然“窑变”现象逐渐演进火可控的人火“窑变”。“窑变”的关键,一是窑温,二是窑内气氛。自然窑变主要是因局部窑温偏高,超出紫砂泥的烧成温度范围,引起紫砂泥中氧化物较大的化学反应而造成的,窑变效果只有以高温才能烧出,因为控制窑温是关键因素之一。窑温若控制不好,往往整窑辛苦做成的紫砂壶都会烧坏或者开裂。

%title插图%num

邵三(建平)窑变 薄胎寿星

现在窑变的壶相对较少,因为多以电窑为主,温度把控比较精确。因此“窑变”壶多产生与当下流行的“柴烧”,人工烧制,在相对精准的控制窑内温度变化的情况下,紫砂壶能“窑变”出独特的纹理。且“世界上没有一模一样的两片树叶”,哪怕是一窑烧出来的窑变壶,也不会有完全一模一样的窑变花纹,因此比较受一些推崇自然的壶友的喜爱。

%title插图%num

王彬 捂灰 袖中东海

“焐灰”本来就是一种“窑变”现象,只不过是人为操控的窑变。

” 焐灰”是能改变壶色的一种烧制工艺,古时是将烧好的茶壶,放入陶瓷钵头内,填充草木灰,盖好匣子营造缺氧环境,然后在低温缺氧状态烧制;现代工艺是密闭环境下填塞碳粉低温缺氧状态下烧制。其实主要是利用了还原气氛烧制,因紫砂壶主要着色在于原矿泥料中的铁,铁离子经缺氧环境,会在低价状态呈现灰黑色。

%title插图%num

王彬 捂灰 袖中东海

紫砂壶焐灰后,因为效果特殊,有”温润如墨玉,坚质似铁石”之美誉。

因为焐灰器泡养后效果特别,象”墨玉一样”,因此在市场上焐灰壶身份比较特殊,有人专门进行将烧制的茶壶进 行焐灰,如清末程寿珍就有许多焐灰的作品,专门进行第二次烧成焐灰。因为二次烧窑风险较大,因此价格也比原来不焐灰的的要贵一倍。

理论上只要是着色离子是铁离子,在缺氧状态下都可以烧制。但在具体操作上难度较大,焐灰对火温要求比较特殊,朱泥类结晶程度较高,出现液相相对较早(温度偏低),因此焐灰成功机率趋近零。所以市面上以紫泥焐灰、底槽清焐灰为主。

%title插图%num

高工 鲍正平 敬天

一把成功底皂青焐灰,颜色应该是黑内透青,青中泛蓝,保持原料的颗粒质感。也见过一些制壶者用段泥焐灰,但一来色泽不够好看,二来段泥的泥料结构相对疏松,泥门不紧就容易吐黑。

市面上还有一种“还原烧”的壶,其实原理同“焐灰”壶是一样的,只不过不是二次烧成,而是在烧窑的过程中,控制窑内的氧气,营造缺氧环境慢慢烧,因而两者色泽是比较接近的,而且大大提高了成品率。

转载请注明:紫陶界 » 窑变、捂灰、还原烧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