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有千姿,壶呈百态。
眼前这一个梅花壶,因为经年泡茶,已经满是老壶的沧桑感。
梅花是中国千百年来文艺作品不老的题材,咏梅的诗歌、书画精品迭出。梅花在古人笔下往往是人格象征或意趣指向。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梅花是清丽淡雅的,寄托了宋代林和靖“妻梅子鹤”的隐逸情趣。
“独立风前惟素笑,能超世外自归真。”这梅花是超凡脱俗的,表达了清代宋匡业与世无争、超脱凡尘的心思。
梅花的清雅高洁、笑傲风霜,在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中最为鲜明地展现出来: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首词,淋漓尽致表现了革命乐观主义情怀。
扯远了,讲回梅花题材的紫砂壶。作为紫砂壶作品,数百年间梅花也是得到工艺师热捧,肖形、刻绘、泥塑、彩描等各种表现手法不一而足。
眼前的这款铁骨寒梅壶,用的是金林传砂的段泥老料,用原泥在盖子上做泥塑虬枝壶纽,节眼形似、刚劲有力,梅苞饱满、梅花绽放,一个盖纽已经将梅花表现得形神兼具。再看壶身,以五瓣梅叶为形,意趣俱佳。壶把、壶嘴也是以梅枝造型,枝节处理深得梅之深邃神韵。
金林传砂在紫砂壶界是大名鼎鼎的存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紫砂壶由富贵在天跌落凡尘,紫砂土一时间真的成了泥土不值钱了。
这时一个名叫朱金林的汉子,一向爱壶爱泥,别人贱卖的泥,他全收下,见不得紫砂泥被别人拿去填路、烧琉璃瓦,最后把自己家弄到穷得叮当响,藏的只有满屋子的紫砂泥,被人唤做泥痴。
再后来,紫砂矿封闭,紫砂泥又身价暴涨。金林不卖泥,想得到他的藏泥,只有一条路径:泥换壶,壶换泥。如果金林觉得你的手艺不会辱没他的泥,他就会慷慨给你,不收钱,你回去做上十把壶,回头送他一两把,就可以了。
用金林传砂老段泥做出来的这款梅花壶,质朴无华、宁静素雅。也让人觉得,这梅花壶的泥性,像极了金林的品性。
子扬老家是中国青梅之乡广东省普宁市,在普宁南阳山区的乡镇,春节前后漫山遍野的梅林白得绚烂动人。那种景象,在我眼里就凝聚在一个小小梅壶上。这老段泥梅花壶,不是白,同样纯粹得让人满心欢喜。
转载请注明:紫陶界 » 铁骨寒梅壶:独立风前惟素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