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然搜不到达明一派的《石头记》!
今天赏析一把经典之作,我且称其为“凌式石瓢壶”。
首先得来认识一下石瓢壶。“石瓢”古称“石铫”,《辞海》释为:吊子,一种有柄,有流的小烹器。“铫”从金属器皿变为陶器,最早见于北宋大学士苏轼《试院煎茶》诗:“且学公家作名钦,砖炉石铫行相随”。
当年苏东坡贬官到宜兴蜀山,发现当地的紫色砂罐煮茶比铜、铁器皿味道好,于是他就地取材,模仿金属吊子设计了一把既有“流”又有“梁”的陶“铫”用来煮茶。这“铫”也即后人所称的“东坡提梁”壶,这可谓最早的“石铫”壶。
至清朝陈曼生、杨彭年时期,“曼生石铫”饱满而丰润,“子治石铫”刚烈而古拙。加上书画装饰,“石铫”壶更趋文人化、艺术化。
再至近代壶艺泰斗顾景舟,其引用古文“弱水三千,仅饮一瓢”,认为“石铫”应称“石瓢”,“石铫”壶从此相沿均称石瓢壶。景舟石瓢,已经将石瓢壶的神韵发挥到了极致,顾老与书画名家合作的石瓢,拍出上千万的天价。
在泰斗盛名之下,似乎已很难有所作为。但子扬惊喜发现:凌式石瓢壶,传统神韵犹在,而更胜一筹的是“创新”二字。
创新有三:
其一阔口。传统石瓢壶,器形主要特色是上小下大,重心下垂,观赏端庄。因此,也势必造成壶口偏小,投放茶叶、清理茶叶有所不便,观赏冲泡过程中茶叶的变化也就打了折扣。子扬个人偏好实用性,素来不甚喜欢窄口的子治石瓢壶。凌式石瓢壶,在最大限度上放低身筒高度,壶口阔大,投放茶叶方便快捷、泡茶过程茶叶形态一览无遗,怎一个爽字了得?
其二盖纽。景舟石瓢,配合整器造型,盖纽为微拱的石拱桥造型,神韵固然动人,但是不易拿捏。凌式石瓢壶,壶钮也是桥状,但有点夸张地高拱,饱满突兀,几成梯形,除了拿捏就手,也使得整器视觉上更加稳重。配合盖纽的“高大上”,流、把均稍为缩小,整器则显得更加内敛、稳重大方。
其三圈足。身筒的矮化,需要底足的支撑,比例才显匀称,相对于厚实的壶钮,三圆足显虚,于是大师用了圈足,这样就更加沉稳了,也使得此壶整体感更加和谐匀称。
上千万元的景舟石瓢,相信已然是万众景仰之物奉为圭臬,无缘与茶亲密接触。子扬嗜茶,总觉得紫砂壶不与茶亲近,终会郁郁寡欢,就像热恋之人恨不能见面。所以这把实用功能突出、可以敞开胸怀与茶叶亲密接触的凌式石瓢壶,可谓爱不释手,日夜泡养,经年之后包浆喜人,壶与茶共融共生。
文末交代一下作者:凌锡苟,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擅长设计,创作颇丰。其日月同辉壶等多件上乘之作获得众多国内工艺大奖。大师惜于2013年10月26日仙逝。
今作此文,既是向真正的艺术大师致敬,也是向富有传承又勇于创新的能工巧匠致敬!
今天赏析一把经典之作,我且称其为“凌式石瓢壶”。
首先得来认识一下石瓢壶。“石瓢”古称“石铫”,《辞海》释为:吊子,一种有柄,有流的小烹器。“铫”从金属器皿变为陶器,最早见于北宋大学士苏轼《试院煎茶》诗:“且学公家作名钦,砖炉石铫行相随”。
当年苏东坡贬官到宜兴蜀山,发现当地的紫色砂罐煮茶比铜、铁器皿味道好,于是他就地取材,模仿金属吊子设计了一把既有“流”又有“梁”的陶“铫”用来煮茶。这“铫”也即后人所称的“东坡提梁”壶,这可谓最早的“石铫”壶。
至清朝陈曼生、杨彭年时期,“曼生石铫”饱满而丰润,“子治石铫”刚烈而古拙。加上书画装饰,“石铫”壶更趋文人化、艺术化。
再至近代壶艺泰斗顾景舟,其引用古文“弱水三千,仅饮一瓢”,认为“石铫”应称“石瓢”,“石铫”壶从此相沿均称石瓢壶。景舟石瓢,已经将石瓢壶的神韵发挥到了极致,顾老与书画名家合作的石瓢,拍出上千万的天价。
在泰斗盛名之下,似乎已很难有所作为。但子扬惊喜发现:凌式石瓢壶,传统神韵犹在,而更胜一筹的是“创新”二字。
创新有三:
其一阔口。传统石瓢壶,器形主要特色是上小下大,重心下垂,观赏端庄。因此,也势必造成壶口偏小,投放茶叶、清理茶叶有所不便,观赏冲泡过程中茶叶的变化也就打了折扣。子扬个人偏好实用性,素来不甚喜欢窄口的子治石瓢壶。凌式石瓢壶,在最大限度上放低身筒高度,壶口阔大,投放茶叶方便快捷、泡茶过程茶叶形态一览无遗,怎一个爽字了得?
其二盖纽。景舟石瓢,配合整器造型,盖纽为微拱的石拱桥造型,神韵固然动人,但是不易拿捏。凌式石瓢壶,壶钮也是桥状,但有点夸张地高拱,饱满突兀,几成梯形,除了拿捏就手,也使得整器视觉上更加稳重。配合盖纽的“高大上”,流、把均稍为缩小,整器则显得更加内敛、稳重大方。
其三圈足。身筒的矮化,需要底足的支撑,比例才显匀称,相对于厚实的壶钮,三圆足显虚,于是大师用了圈足,这样就更加沉稳了,也使得此壶整体感更加和谐匀称。
上千万元的景舟石瓢,相信已然是万众景仰之物奉为圭臬,无缘与茶亲密接触。子扬嗜茶,总觉得紫砂壶不与茶亲近,终会郁郁寡欢,就像热恋之人恨不能见面。所以这把实用功能突出、可以敞开胸怀与茶叶亲密接触的凌式石瓢壶,可谓爱不释手,日夜泡养,经年之后包浆喜人,壶与茶共融共生。
文末交代一下作者:凌锡苟,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擅长设计,创作颇丰。其日月同辉壶等多件上乘之作获得众多国内工艺大奖。大师惜于2013年10月26日仙逝。
今作此文,既是向真正的艺术大师致敬,也是向富有传承又勇于创新的能工巧匠致敬!
转载请注明:紫陶界 » 凌式石瓢壶:底蕴深厚 创新制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