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瓢”古称“石铫”,《辞海》释为:吊子,一种有柄,有流的小烹器。“铫”从金属器皿变为陶器,最早见于北宋大学士苏轼《试院煎茶》诗:“且学公家作名钦,砖炉石铫行相随”。
当年苏东坡贬官到宜兴蜀山,发现当地的紫色砂罐煮茶比铜、铁器皿味道好,于是他就地取材,模仿金属吊子设计了一把既有“流”又有“梁”的陶“铫”用来煮茶。这“铫”也即后人所称的“东坡提梁”壶,这可谓最早的“石铫”壶。
至清朝陈曼生、杨彭年时期,“曼生石铫”饱满而丰润,“子治石铫”刚烈而古拙。加上书画装饰,“石铫”壶更趋文人化、艺术化。
当代石瓢壶,变款多,高石瓢是其中之一。而高石瓢又可分出许多款式,可见当代紫砂壶工艺之百花齐放,足证艺师们孜孜以求的艺术精神,殊可赞佩。
近得一高石瓢,虽为普通工艺师制作,但形制中规中矩,比例匀称,既有稳重之感,又具挺拔之韵。上手之后,便把玩良久。该壶以段泥粗砂调紫泥,壶面砂粒隐现,呈粗砺感。兼之紫泥为老料,未加泡养已油润鉴人。
从普通紫砂壶入手,到追高工甚至大师作品,再到重新审视一般工手之作,在这个长久的过程中,子扬见识过假大空,也甄别出真善美,心态多年来已平和了许多。砂料好,形制好,做工好,应该是玩壶最本源的要求。由此延伸,在条件许可情况下,追一追高工、大师作品,也未尝不可。
但,一个紫砂壶是两百元,还是两万元,似乎不是壶好与劣的绝对标准。玩壶也应不忘初心,坚守自己的原则。就如这个高石瓢,既有传统石瓢壶的意蕴,又不失粗犷中显露的风骨。壶里糊涂,不过就是像紫砂壶装了茶叶一样,揣着明白装糊涂的一种心态。
转载请注明:紫陶界 » 高石瓢:粗砺之中显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