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中,“五色土”会给人带来富贵,其实这是明代周高起用传说把紫砂陶土神秘化。《阳羡茗壶系》记载:“相传壶土初出时,先有异僧经行村落,日呼曰:卖富贵!人群嗤之。僧曰:贵不欲买,买富何如?因引村叟指山中产土之穴去。及发之,果备五色,烂若披锦。”
2003年1月,丁蜀镇黄龙山下的大水潭边,矗立起一座将近三米高的紫砂雕塑“始陶异僧”。这里就是传说中带来“富贵土”的异僧消失之处,是历史上紫砂陶土开挖的集中地。
目前,宜兴紫砂陶土基本分紫泥、绿泥、红泥三类。由于在矿层埋藏的深浅位置不同,基泥的成分出现差异,矿料的外观、泥料的特性,甚至是烧成后的效果都会有所不同。而三种基泥又衍化出各色旁泥,历代矿工、坯手、窑工因色命名。因此紫砂泥名五花八门,不一而足。
总的来说,这三种基泥分别呈现紫、朱、米黄色泽,但成品后往往有不同的色泽效果(出现朱有浓淡、紫有深浅、黄有变化),是由于炼制、烧成等后天人为的差异。典籍记载的天青泥、梨皮泥、淡红泥、浅黄泥、蜜泥等,烧成后呈黯肝色、冻梨色、松花色、豆碧色、赭色等,则是由于三种基泥在不同产地的先天地质成因条件下的衍化。段泥,是紫泥与星点分布的本山绿泥混在一起无法分开,制泥烧成后呈古铜色。
其原矿天青色(部分紫红色),所以俗称“青泥”,表面夹有微细银点和浅绿色斑点;烧成后成品呈紫色、紫棕色。
其原矿为乳青色,由于氧化铁的含量比紫泥少,石英颗粒含量相对较高,所以颜色会稍浅;烧成后成品呈米黄色。
其原矿橙黄色,也就是古时候的“石黄泥”,泥性重,含砂少,可塑性高,支撑强度低,收缩大,烧成温度低,结晶度高;烧成后呈暗红色、朱红色。
段泥,一种本山绿泥和紫泥的共生矿土。泥料优质,紫泥颗粒不是很明显,在本山绿泥里似乎只起了改变其颜色的作用。但要注意的是,段泥烧不出本山绿泥色(本山绿泥烧出是很娇嫩的一种纯纯的米黄颜色)。
大红袍主要产于宜兴丁山赵庄山、黄石黄岩心。泥色红艳夺目,气质高雅,蕴含鸿运当头之意,为传说中最具神秘色彩之极品朱泥之一。泥料张力低,收缩比几乎是紫泥系的三倍,但制作时泥性掌握不易,成品率很低,所以古代主要用于增添红泥艳润调色。
降坡泥存量很少,它的发现纯属偶然。90年代初,宜兴政府开通丁山至宜兴的道路时偶然发现的,为使公路降坡平坦,筑路工程开始挖坡,无意中挖掘到部分紫砂原矿,后取名为“降坡泥”。
上面只是各色泥料的部分介绍
还有更多紫砂专业知识需要慢慢累积
才能真正地“小白变老司机”
转载请注明:紫陶界 » 紫砂释疑丨紫砂被称为“五色土”,哪些颜色才纯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