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信佛,信禅,但我从不纠结于——“佛或禅究竟是什么”,这样一个终极化的问题。与此相比,我选择将紫砂雕塑艺术与佛文化、禅文化结合,这大致也是一种顺其自然的幸运了。
雕塑艺术带有强烈的文化意义,紫砂雕塑撷取的材料是紫砂五色土,故其本质是一致的。事实上,佛像雕塑历来便是中华传统雕塑艺术的重要根脉之一,其形态沿着精神信仰、情感寄托的心理需求而不断演进。然而回归到具体创作中,技艺功底只是最基础的保障,一个雕塑者更像是一位心灵修行家,在与文化和内心情感的碰撞下,进而再造一座人物塑像——它可以是简单的传承,也可以包含别出心裁的创新,但它已经被注入了生命意义,它的艺术形态里填满了雕塑者的人文自觉。
紫砂雕塑《达摩》的创作起源于我对佛教文化的虔诚,当然,这里面包含了我的辩证与理性。佛教文化在中国本土进行了漫长的演化过程,逐渐形成了包罗我们中国人自身智慧和格局的禅文化,而对“禅”的 独到理解,恰恰极大地丰富了各类艺术的内容和范畴,比如石雕、根雕、书画等。我制《达摩》,从传统根雕作品中吸收灵感,而可塑性极强的紫砂泥,无疑填充了艺术表现的空间,事实上,这件作品主要运用了堆、雕、刻、泥绘等多种手法,力求完美演绎禅宗初祖——达摩。
我一直认为雕塑是内心领悟与动手能力相结合的一件事,相比之下,佛像雕塑似乎更倾向于我们对所塑佛像的理解程度。《达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能够将其制作完成,我体验到的反而是一种崇拜的心绪和圆满的安定感。
禅宗,是佛教的主要派别之一,主张修习禅定,由菩提达摩传至中国开始。菩提达摩通称达摩,又称初祖达摩或初祖菩提达摩,是大乘佛教中国禅宗的始祖。千百年来,他的思想对中华文化影响深远,九年面壁、一苇渡江、立雪断臂……这些家喻户晓的传说,据说便源于达摩的经历。关于达摩的形象,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及佛像工匠都做过丰富的诠释与演绎。他的形象既有定式,又常常包含了设计制作者自身的参悟,而这本来就是一种难得的魅力。
《达摩》强化了作品的“主体感”和“主题感”。
外观艺术形象的“主体感”就是其一贯的气质,达摩祖师一生与佛结缘,六根清净、心如明镜、顺心安逸,而作品在视觉上便营造出了禅定的特征,令人为之平缓呼吸。
“主题感”就是作品的设计构思,既尊重经典,又具有理可循的探索尝试,同时亦能达到心灵共鸣。我塑《达摩》,缘起于深入浅出的人生领悟,人至中年,往事风轻云淡,似乎一瞬间就安定了半生情绪,当再次聆听达摩祖师经义,竟自觉清明,仿佛唤醒了心底深藏的本真觉性——事事寻常却透彻,无字无语亦经纶。
我思索用达摩祖师雕塑传达一种世俗文化秩序之外的佛学意蕴,表现达摩祖师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人界合一的意境。我认为这就是一个主题,立意明确,并且可以运用雕塑主体来对此进行展开体现。
《达摩》的面容是慈祥的,神情是安定的;饱满的胡须显示出修行的高深和知识的渊博;一对宽厚的耳环,无形中提升了他的内敛气质;执手诵经,佛在心中,佛珠在手,善慧于心,举手投足间均流露大彻大悟之气。
《达摩》整体采用仿生手法艺术创意,一则寓意其长者并智者风范,坐如钟、站如松,身材伟岸,福如东海。再则将他与菩提树合二为一,寓意终结菩提正果,入禅亦入佛,使主题实有其像作对应,亦是我内心的觉照和感怀。作品雕琢形象清晰逼真,细节处小小的树洞呈现出一种根雕质感,但此处更结合了紫砂泥特性,使之既有根雕枯寂之美,又具细腻泥味。不过,在实际创作中,我反而更希望这样的审美搭配能够产生更亲切的情感效果,譬如,我们除了接受达摩的这一形象设定外,还能同时接受其作为佛禅文化载体的作用。
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始祖,“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即是禅宗真意,佛陀拈花微笑,迦叶会意,脱离文字桎梏,表达真实情感。这件紫砂《达摩》于形得体、于意了然,形神合一。
点一支檀香,念一道禅理,在《达摩》面前,淡却尘世纷纷扰扰,安放下心灵,此时,无字无语亦经纶。
名称:达摩
高度:48cm
转载请注明:紫陶界 » 紫砂:达摩丨无字无语亦经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