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月观音
兰麝香仍在,佩环声渐远。
东风摇曳垂杨线,游丝牵惹桃花片,
珠帘掩映芙蓉面。
你道是河中开府相公家,我道是南海水月观音现。
——元·王实甫《西厢记》
水月观音,又称水吉祥观音,或水吉祥菩萨,是观世音一心观水相的应化身。佛经谓观音菩萨有三十三个不同形象的法身,画作观水中月影状的称水月观音。后也用以喻人物仪容清丽俊美。
自古以来,水月观音就颇受民间大众喜爱,也成为艺术创作喜闻乐见的题材,譬如在敦煌千佛洞中,水月观音的图像就曾被发现。
唐代的水月观音是男性造型,脸上留有胡须。到了宋代以后才逐渐出现女性造型。元代颜辉的水月观音,背景依然有圆月、湖水、杨柳净瓶以及瀑布,观音却是身披长袍、坐姿忧雅的端庄女性,此时水月观音也完全变身成为女性观音的造型,并一直流传至今。
水月观音的形象有许多种。有一种是站立在莲瓣上,莲瓣则漂浮在海面,观世音正在观看水中之月。另一种是以莲华坐姿趺坐在大海中的石山上,右手持未敷莲华,左手作施无畏印,且掌中有水流出。此外又有坐相、三面六臂相等种。
紫砂佛像雕塑终究是要基于佛像本身展开,作品《水月观音》遵循经典要义,于石雕佛像中获取灵感,使整体流露出厚重的岁月气息和庄重的佛教情怀。
紫泥塑造下的《水月观音》仪容清丽,发髻高耸,衣袂飘逸,缨络绕颈,细节刻画恰到好处,她以莲华坐姿趺坐在山石之上,右手持未敷莲华,左手作施无畏印,显得端庄大气而不失惟妙惟肖。
雕塑作品的空间感一则在于形体的大小比例,另一则体现于它与所处空间的虚实对比。《水月观音》较好地处理了佛像与空间的关系,在虚无的大空间里,佛像本身显得渺小而具体,这种感觉无疑拉近了佛像和人的关系,使传说中神化的水月观音,仿佛就如此优雅地站在了我们面前。
揉土成像,拈花一笑。
纳日月星辰之华,吐大慈大悲之气。
本期作品
雕塑名称:水月观音
尺寸(长×宽×高 cm):46×33×96
转载请注明:紫陶界 » 王潇笠 ◇ 水月观音丨拈花一笑,慈悲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