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参数
雕塑名称:踏雪访梅
高度(CM):45(大) 40(小)
作者:王潇笠 王志刚
踏雪访梅丨空谷幽香赋梅影
花中寒客真性情
传统文化对紫砂雕塑创作具有深远影响,自然物象无疑是创作灵感和题材的来源,人文和艺术珠联璧合,往往能赋予作品更高的境界。
在实际创作中,雕塑者往往会深入挖掘文化所赋予的深层内涵,并以紫砂雕塑为载体,将内涵与形象结合起来,从而使整件作品焕发出逼真奇巧、生机蓬勃的精神面貌。
古人多喜欢梅花的冷逸俊朗,今人更推崇梅花的热烈幽香,尽管不同时代、不同人群有着不同的审美标准,梅花却始终是一位“花中真寒客”,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无限乐趣。
在古人的生活秘籍里,寒冬时节约上朋友或家人,一起走出家门,在大自然清新的背景里踏雪访梅,于花红叶绿间清闲悠然地谈笑风生,每一步都是来自生命的律动。
雕塑作品《踏雪访梅》便是为了定义“生活的趣味”而生,这个在文艺创作中十分常见的题材,向来是令人喜闻乐见的,然而如何将“踏雪访梅”的文化意境与场景化的紫砂雕塑摆件结合起来,才是此次创作的创新动力。
《踏雪访梅》将这种生活趣味感恰到好处地融入进作品形象中,好似人们在风雪中与梅花相遇,看花影交相辉映,俨然身处宁静的童话世界,温暖又精致。
作品取“踏雪寻梅梅未开,伫立雪中默等待”之意境,以“人”为本,将“踏雪访梅”作为雕塑立意的出发点,人物造型一大一小,比例略显夸张,面部表情刻画到位,表现出踏雪访梅的愉悦心情。
两人形象搭配和谐,一人怀抱一把伞,表现“踏雪”之天气,一人怀抱梅花数枝,表现“访梅”之情节。作品静中寓动,风格鲜明,通过“物”的设置和生动形象的人物刻画,将主题意境凸显出来,富有场景感和趣味性。
传统雕塑技艺往往是在雕琢中塑造和堆砌形体,而《踏雪访梅》则尝试运用了泥片雕塑技法,配合人物形象及文化主题,着重刻画人物的表情神态和身形姿势等细节,以小见大,在泥片处理上,呈现出一种视觉上的扁平化感官,优化了作品的艺术特性,使人物造型介于具象和抽象之间,从本质上脱离了传统固有思维的局囿,因而更加生动自如,顺性自在,个性十足。
广阔的思路同时也能够营造更宽泛的联想空间,比如古代文人认为“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因而其中一人所怀抱的一小段梅枝便有着盘枝错节、嶙峋有致的特征,颇有风骨意韵。
自古以来,中国人似乎与生俱来便对梅花有着独到的青睐情愫,梅文化更是成为了中国传统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人云,宝剑锋丛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乃“四君子”之首,象征坚韧不拔的品格,也是君子修身养性之本。
梅花香而不浊、持久难忘,最是“天下三春无正色,人间一味有真香”。
梅花仪态高洁、不合世俗,正若“闻君寺後野梅发,香蜜染成宫样黄”。
梅花泱泱君子、性情正直,犹似“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踏雪访梅》在呈现生活趣味的同时,更通过具体形象,将梅文化的深层意义表达了出来。在这件作品中,人物是主角,具有主观能动性,因而踏雪访梅便是一件远离俗世喧嚣,安享悠闲的美事。
人与梅花在同一件雕塑中合二为一又具备了互动,无疑升华了梅文化的表现格局,更能带给人一目了然的思想共鸣。
踏雪访梅,空谷幽香,天地入怀,廓然澄明。回望当下,我们总是走得太快太匆忙,我们来不及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体验生活本身的乐趣,自然而然地于内心深处也与梅文化所塑造的人性品格渐行渐远。
创作雕塑《踏雪访梅》亦是希望我们能够学会慢下来、静下来,学会与生活和解,从而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延续文明精髓。
转载请注明:紫陶界 » 王潇笠 ◇ 踏雪访梅丨空谷幽香赋梅影,花中寒客真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