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全民大师的时代,也是一个没有大师的时代”。虽然这句话说得有点过了,但确实是这个时代的缩影。
在以前,或是拿日本来说,匠人精神是一个手艺人应该有的职业道德,而当下,手艺人都在追求和标榜自己的匠人精神,这就是一个笑话了,理所应当的事情变成了一个口号、一个追求,所有的卖家,手艺人都在标榜匠人精神,但是喊得多了,大家也就听烦了,不再听了,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
余以为,大师并不等同于匠人,而是要高于匠人的,大师是有自己的体系的,是能够在这个行业里展现出自己风格的人,是对行业有很大影响和贡献的人。从紫砂行业来讲,离我们不远的大师就是顾景舟,还有另外六老,而活着的,余以为只有何道洪老师勉强担得起这个称号,为何勉强,何老师的艺术修为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在行业贡献来看,还略有不足。
那我们降低标准,当代紫砂还不错的知名艺术家有很多,但为何少有能撑起紫砂行业且德艺双馨的艺人呢,开始我一直也不明白,不过最近受人点拨,且看到了顾老的一段文字,顿时有了自己的想法,诉与大家,只是个人观点而已。
也许说到做壶,很多人还是比较陌生的,但是做壶和书法是一样的,就拿书法来说,是要用心的,就算技术修为再高,心不在焉也是写不出与之匹配的作品的,而出名以前要做到一心一意地搞艺术是不难的,但当出名后,钱多了,拜访吹捧的人也多了,又有几个人能坚守初心,只要有一次跨越底线,以后的底线就越来越低,直到没有。发展到后来就不止是心在哪里的问题,产量跟不上了,就要靠代工了。不光是他们,我们到了这个位置,是否又能坚守呢?这不光是艺术界的事情,企业家在成功以前都会注重质量,成功以后往往就想着怎么赚钱;官员在开始很多都是有抱负的,有了权以后往往容易堕落;这是我们这代人的毛病,不是某个行业的毛病。这个社会,成为了金钱至上的社会,任何抱负都是为了钱,最终的追求都是钱,在这样的人生价值观影响下,这个结果又是在情理之中了。甚至现在连基本的饮食卫生都没有底线了,那还有什么是干不出来的?
这和文凭、教育是没有太大关系的,有我们这代榜样在前面,下一代又受到了什么样的价值观影响,看看现在的短视频,传递出来的都是什么样的世界观,我真的是不敢想象。
我想是不是和信仰有关,因为我们缺乏信仰,就没有畏惧的东西,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而很多人都是表现的有职业操守,等功成名就后就卸下了伪装,忘掉了初心,换位思考,换成我们,又能否幸免呢?
回到制壶的艺术层面来,一个厉害的艺人,要做一新款紫砂壶,也不是马上就能做出来的,虽然靠技术能够弥补很多不足,但是做出来的只能是做工较好的商品而已,并不是工艺品,配不上大师的称号。而需要理解、思考、画图、不停地修改,感受作者当时创作的情景,结合自己的理解,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才能有所成就,你们看以前的大师代表的好的作品能有多少款式,徐悲鸿擅画马,郑板桥擅竹,就是一个道理。艺术不是模仿,而是理解。其实就是作者的文化底蕴,是作者的艺术基石。就好像文凭一样,关键是作者怎么样提取,如何在工艺中体现出来,这是一个不自觉的过程,并不是说我想主观的体现艺术价值就能体现出来,而是厚积薄发,到了一定程度不自觉就会体现出来。其实但凡艺术到了一个层次,就不是技法本身决定的了,技法只是基础,决定作用是背后的人,人的一切沉淀积累才是最关键的,艺术就是从生活中提取元素,用作者的角度去体现,光有技法是不行的。当然天赋也很重要。
就好像山水画家天天在家里练习画画几十年,并不会成为大师,而要去看真实的山水,用眼睛看,用心体会,心中有山水,笔下才有山水,再加上生活中的经历,对生命的理解,把实物结合感情,才能孕育出好的艺术,所以艺术家的阅历也很重要,之前的大家大多都经历过贫穷,战争,困苦,生死,而现在很多年轻人养尊处优,只注重书上的文化,文凭和技法,目的是赚钱而非喜爱,所以这个时代是一个全民大师的时代,也是一个没有大师的时代。
最后用顾老的一段话做结尾。我们的路还很长。
转载请注明:紫陶界 » 为何当代无大师(通过紫砂艺术来看全国的大师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