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陶刻的起源可追溯到宋代,如元末蔡司霑的《霁园丛话》里有这样的记载:“余下白下获一紫砂罐,有‘且吃茶,清隐’草书五字,知为孙高士遗物,每以泡茶,古雅绝伦。”张叔未曾得时大彬壶有诗云:“削竹镌留廿字铭,居然楷法本黄庭。”紫砂七老之一任淦庭
书画雕刻是紫砂工艺陶器成型过程中最后一道工序。一般都是先在壶上书、画好想表现的内容,然后依笔迹精刻,书、画的题材取舍与笔法,基本上与国画相似,只是在布局上有所不同,要刻出层次感。所刻之人一定先要学习书法和绘画。
朱新洪陶刻
雕刻方法,可以归为“划、竖、撇、踢、搸”五个字,与我们学习书法一样,“永”字八法,需要不断掌握,刻的时候先上后下,反之先下后上,先左后右,先顺后逆,反之先逆后顺的原则。雕刻字画依笔划顺序进行,每刻一笔施以两刀,中间剩余泥块,用刀口平划,要划平竖直,刻出珠圆玉润,画要刻出来龙去脉,达到精致美观。刻的表现形式也多样化,有阴刻和阳刻、沙地刻、三角底等等。也有用我们刻章的形式来表现所刻的字、画。达到艺术欣赏的效果。
陶刻的内容,就铭文而言,通常是采用一些古语和祈颂之词,一般根据壶的造型而为之,有的壶型反映的历史文化,有的反映自然风景等等。
朱新洪制博浪壶
例如《博浪锥壶》说的是秦时张良派刺客在河南博浪沙行刺秦始皇,用的武器铁锥,今用紫砂泥制成壶,一面刻上秦始皇图像,另外一面陶刻“铁为之,沙博之,此一时彼一时。”
陈鸣远制《天鸡壶》庚子山句“柏叶随铭至,椒花逐颂来。”
清代赵松亭制《隐角竹古壶》刻出竹的寓意,“中之空,而难测,腹恢之,而有余。”
《秦权壶》秦权是秦始皇统一度量衡 ,称权以秦为准。刻“载船春茗桃源卖,自有人家带称来。”
杨彭年制《笠荫壶》陈曼生铭“笠荫喝,茶去渇,是二是一,我佛无说。”
李芹仙制《阴阳太极八卦壶》朱新洪刻“八卦深藏天地理,谈玄说妙却无比,君子喜我论造化,鬼神恐我泄天机。”
朱新洪制《桃情壶》铭刻“陽春始一花”这些诗句都非常贴切壶的造型设计。
许多好的壶和诗密切吻合的作品,我们现在也很难知道当时的作者是先有了诗句,然后根据诗的内容设计壶,还是先制成壶后,最根据壶的造型吟诗作画。
这些作品充分说明了壶与刻的完美结合,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的文化内涵,浓郁的人生哲理,同时也能赋予欣赏者美好的想象空间。
转载请注明:紫陶界 » 紫砂壶的陶刻工艺和文学艺术完美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