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扁壶,亦称书扁、水扁,最早可见于明代时大彬款调砂虚扁。虚扁壶以其扁圆的器型,给人一种虚怀若谷,逍遥自在之感。个性鲜明,造型美观,令人玩味不尽。
行话有道“造型扁一分,成型难一分”,说的就是虚扁全手工成型难,在紫砂传统器型中要求极高。虚扁壶先从围身筒做成筒型,然后用泥拍子一下一下的拍成这么扁,力要匀,扁又不能塌,对于全手工操作技巧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虚扁是一款很传统的器型,因其造型别致极其扁平而得名。扁腹极力压缩,器型扁一分,成型难一分,难度极大。暗接一弯流,衔接得当,出水爽利。圈把精巧圆润,盈盈一握,粗细适中,端握舒适称手。传统压盖式,大口盖,子母线严丝合缝,气密性良好。
扁壶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约公元前770~700年)。陇县曾出土高20cm,宽20cm的铜扁壶,作酒器用。战国时代的铜扁壶就已经很精美了(见藏于史密斯博物馆的战国扁壶)。这就说明,扁壶造型在中原文化中出现是在春秋战国时代。
春秋时期的扁壶是什么样子的?古书形容它是“扁体长方形高圈足。前有流,插子器的中腹为龙形,后为龙形。腹饰大鸟纹,圈足饰波曲纹,间饰似云纹。此器造型独特,纹饰新奇流畅。一改西周时期造型及纹饰风格。”尤其最后一句“一改西周时期造型及纹饰风格”最关键,说明为什么相近朝代中器物造型会出现突变。
时大彬,紫砂历史上的奇才,借松石绿鱼藻纹高执扁壶给了世人阶段性的实物演变参考,从最早的囊演变到青铜器,嘴、盖、颈部都更接近于紫砂壶了。然后,紫砂从业者在创作过程中,考虑到了实用性。将壶身放倒,首先不会水位太高闷茶,而且使用时候摆放更加稳定,放倒后的壶身高度恰巧和当时一本线装书的高度差不多,也是放在书桌上泡茶品饮时所用,所以,取了个名字叫“书扁”。这位紫砂壶历史上的奇才也许就是通过瓷器的扁酒壶而发明了紫砂壶的虚扁。
转载请注明:紫陶界 » 壶型赏析丨虚扁壶:造型扁一分,成型难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