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壶友紫砂界不久,只能根据颜色来分辨使用泥料,但其实还有更多区分小窍门,大家不妨都记下来,日后用得上。
原矿紫泥呈紫红色和紫色,而且会有浅绿色斑点;烧成后的成品呈紫色、紫棕色,以及紫黑色。
事实上,紫泥其实是夹泥矿层的夹层之一,矿体为薄的透镜状。紫泥泥坯强度高,稳定性佳,易掌控;紧密结实,成型较容易,可制大品,它包含的铁质成分也较高,纯泥制坯会产生火疵、小熔点。它的主要成分为水云母,并含有不等量的高岭土、石英、云母屑及铁质等。并且单种原料也具有理想的可塑性。
泥色醇和,泥质细腻,透气性强,杂质较其他泥料少。且烧成的颜色呈棕红色,俗称“红紫砂”。富含赤铁矿、云母,成色温和,稳定性好,成型容易。
不含其他料的紫泥也都可称为“清水泥”。因为在炼泥方式时,“清水泥”是指不加其他泥料直接粉碎炼制的单一泥料。
“底槽”即最底层,底槽青即底层(深层)紫泥。原矿按生成位置高低大致可分为头槽、二槽、底槽三类。
它的成泥质地细腻,色泽沉稳。烧成后呈紫红色,并有不均匀的细小金黄色或灰黄色砂粒,俗称“金砂隐现”。矿料未粉碎前,可见明显散布诸多绿色“鸡眼”。泡养后呈猪肝色。
朱泥并不单只一种,朱泥、大红袍、小红泥都归类于红泥类。一些人以为,只有所谓的“皱纹”“梨皮”才是朱砂泥而且是好朱砂。这样的认知是极其片面的。
在宜兴,朱泥产地矿脉有黄龙山朱泥、赵庄山朱泥、青龙山朱泥、小煤窑朱泥等等。而矿脉所处不同,朱泥的内在矿物成分不同,因此烧出壶的特点也不同。黄龙山朱泥是山顶黄石与紫砂矿间夹着一薄层油脂泥,烧成后呈橙红色。赵庄以出产红泥而著名,赵庄朱泥是烂黄石与红泥矿间的夹脂泥,烧成后色泽暗红。小煤窑所在地,盛产青泥和朱泥,产量最大,烧成后颜色娇艳亮丽。
其泥性娇,含砂量低,收缩率高,所以成型难度很高。由生坯至烧成,收缩率高达30%至40%,而且支撑度差,一般成品率只有7成。因此常用来制作小件器物或作为化妆土——紫泥坯件表层的装饰用。
适合冲泡普洱、绿茶、红茶、花茶等,适用性也较广,茶汤清气悠扬。养泡日久,壶色会由棕色变成猪肝色。
适合冲泡福建铁观音、台湾高山茶、和乌龙茶等轻发酵、重香气的青茶,扬香力高,回甘较强、回韵悠长、茶汤紧结柔滑。
综上所述
紫泥和朱泥其实分辨开来不难
壶友们都记住了吗?
转载请注明:紫陶界 » 辨别泥料丨紫砂中的朱泥和紫泥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