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卷葵
珍稀民国绿泥 | 约 330毫升
全手工 · 铺砂工艺 | 倪顺生 制


从来花货都是静物展示,唯有风卷葵以静写动,趣味独到。

紫砂壶传统经典器型之风卷葵,设计创意源于锦葵。其图案生动、线条流畅,贴塑复杂、技法考究,无可挑剔的完胜之作,若无深厚艺术功底和娴熟技法不足以成。

线条包围整壶,以风卷葵命名,确是把风声表现得淋漓尽致。壶身线条上下有致,上部是斜纹堆叠,恰似枝叶被风吹起,下部则反向堆叠,展现出枝叶的韧性。


珍稀民国绿泥精制,矿土呈淡绿色层片状,产于黄龙山紫砂泥岩层中仅数厘米厚,由于位于紫泥上层与岩板间,俗称”龙筋”,采掘量极少,如今已经非常稀有,更显珍贵!

钮饰葵干,风是无形的,在“风卷葵”壶身上却是有形的,线条在翻滚着、流动着,锦葵枝叶在风中卷曲,包住壶流,锦葵枝叶在风中弯曲形成壶把。


卷起的叶片正好做壶嘴,叶片和线条互相衬托,自然而生动。

把以葵茎枝叶扭曲延伸,与壶身、壶盖所饰筋、纹、叶、茎协调和谐,器形手工艺砂味十足,韵味浓厚。


其曲线顺畅自然,其图案规范周正,其形态生动活泼,其布局繁而不杂,其安排规而有序,彰显功力,为藏家珍爱之物。

-正面-

倪顺生
1938年,生于宜兴市丁蜀镇制壶世家,自幼随父母倪祥林、邵宝琴学艺。1954年,进宜兴蜀山陶业合作社(紫砂工艺厂前身),拜朱可心大师为师,亦得裴石民先生指点,学徒时风卷葵评比第一名。1958年,带艺徒,紫砂中学学生第一批转进厂当徒工任小辅导,傅授紫砂技艺。协助学生钱午生改革工具,得厂部嘉奖。1960年,在朱可心大师的带领下,倪顺生和汪寅仙一起赴北京参加轻工业部召开的“全国工艺美术研讨会”。1961年,创作的《五福蟠桃壶》参加宜兴陶瓷公司召开的首届技术革新运动会,荣获紫砂厂“唯一健将”称号。1963年,厂部为了提高小辅导本身的技艺,重新回到朱可心大师身边学艺,其中有倪顺生、曹婉芬、许成权等五人,在技艺上有了新的提高。1983年,为了发展紫砂半成品,厂部加设一个半成品车间,任技术总辅导,负责4个班近百人,品种翻新,技术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