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曲面为一个单元,表面筋纹均匀分布的紫砂壶都可归为筋囊器类。
明万历年间,紫砂壶初创,造型多沿用盛行于唐代的金银铜锡(筋纹形)酒具。明代紫砂壶四大名家,也以制筋囊器为主。
紫砂陶艺依据自身优异的透气性和可塑性,加上历代匠人的慧心创作,终于幻化出变化多采的各式器形来。面对琳琅满目的形制,我们大概可将其分为圆器、方器、塑器及筋纹器四大类(亦可分为几何形体、自然形体及筋纹形体三大类)。圆器、方器均涵盖于几何形体的范畴中,基本上是由圆柱体、圆球体、长方体、立方体及其它几何形体所结筋纹器从造型的角度而言,是将壶体的俯视面划分为若干等分。
筋囊器一般是以壶钮为中心点,全方位向四周放射,将有规律且流畅的筋纹整合成为一套精准严密的整体结构,所以其造型规则便要求“上下印对,身盖齐同,分割精确,纹理清晰,深浅自如”。有些器形甚至要求其口、盖、流、的、把均须制成筋纹形,全器统一,纹理相称。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对块面的分割比例做严密的计算,并且在施艺过程中不可有所差池,否则壶盖便不能达到“通转”的目的。
所谓“通转”,即是盖随意旋转方向,都能和壶身吻合,准缝严谨,而且比例协调连贯。由于这个要求需要相当扎实的基本功为基础,且要耗费相当时间才能完成,所以近代有部分陶人便采用“挡坯成型”的制作方式。
从审美角度来看,因为筋纹器取形于自然界的瓜棱、菊瓣,所以其意象也与此呼应。在视觉美感方面,除了像其它壶形般,以侧面为主视外,更可由上方俯视鸟瞰,欣赏其辐射线条结构出的脉络张力以及线面的转折过渡。
此外,筋纹器通体凹凸起伏,规律有序,明暗律动委婉曲折,这是其它器形所不及的。
正因筋纹器的技术要求高,且瑕疵一眼就能发现,所以对于艺术观赏和做工的要求也提高不少。如何统合技术与艺术性,制作出纹理清晰、气韵流畅的筋纹佳器,是对紫砂艺人的一大挑战。
历代名家中擅长制筋纹器的不乏其人,如董翰的“菱花式壶”和时大彬的“十八瓣菊蕾壶”。晚清的邵大亨制作“八卦龙头一捆竹”技艺精湛,构思深邃,展现其过人的文学素养,另一佳作“鱼化龙壶”则气势浑成,鱼跃龙腾,令人动容。邵大亨壮年死于乱世,否则当另创佳器,遗泽后世。
转载请注明:紫陶界 » 壶型赏析丨筋纹器,造型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