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洪福作品 — 灵蛇舞慧
自古以来,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东方,其文明发展的过程都与蛇的形象共同存在,蛇文化的历史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
在古埃及文化中,蛇的形象蛇无所不在,法力无边。在埃及神祇中,蛇是出现最多的动物形象之一。吉萨金字塔前狮身人面像上、法老的头顶上、埃及古迹的墙壁上、阿布辛贝勒神庙、卢克索神庙,几乎都能看到头部耸立的蛇。
在希腊神话中,很多神祇也与蛇的形象有关。最为大家熟知的便是医药之神Asclepius(艾力彼)和蛇发女妖Medusa(美杜莎)。Asclepius(艾力彼)的蛇杖成为了WHO(世界卫生组织)与现代医学的标志,而Medusa(美杜莎)的蛇发形象则常被艺术家用在徽章、建筑物、钱币等上。
在古印度文化中,蛇同样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是神的化身,比如Nāga(那伽)就是印度神话中的蛇神,广受崇拜,而那伽女(即蛇女或龙女)更是美丽与智慧的化身。
中国人对蛇的崇拜更是由来已久,早在上古时期便产生了很多关于蛇的神话传说。如伏羲、女娲等创世之神都曾以半人半蛇的形象出现。战国楚墓、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等亦曾出土过数量颇丰的蛇形帛画、石刻或雕塑等。在中国文化中,蛇具有长寿、生殖、重生和财富等象征意义,而真正将其文化属性发扬光大的则是中国的十二生肖。蛇在十二生肖中排第六位,人们常常把蛇雅称为“小龙”,以示尊崇。比如蛇脱下的皮叫蛇蜕,也被称为“龙衣”,民俗农历二月二是蛇结束冬眠、出洞活动的日子,则被称为“龙抬头”等,这些风俗习惯无不包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华灵芝文化历史悠久,大约萌生于史前,经奴隶社会而发展,充实于漫长的封建社会时期,其中鼎盛于唐、宋、元、明。灵芝具有“久食长生”“扶正固本”等功效,故而一直被视为祥瑞之物。古人热爱灵芝,崇拜灵芝,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都视灵芝为“仙草”“瑞草”,象征吉祥富贵。以灵芝为原型的文学艺术作品不胜枚举,如在绘画、雕塑艺术创作中的主要构成要素“心形”“云纹”,以及“如意”吉祥物,都是由灵芝衍化而来,并流传至今。因此,灵芝文化亦广泛被用以象征“赐福嘉祥”“增添寿考”“国泰民安”等瑞应,影响深远。
在紫砂壶造型语言中,对蛇文化元素进行提炼的作品相对较少,并且集中表现在十二生肖这一范畴里,具体而言,在十二生肖中,蛇的寓意内容更具典型性,也更贴近生活和人心。
在《灵蛇舞慧》里,蛇文化成为最核心、最鲜明的文化元素,与此同时,对应蛇文化及造型设计需求,作品又提炼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灵芝文化元素,不仅起到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更使动物与植物元素于一把壶中得以完整呈现。蛇文化与灵芝文化的呼应,进一步凸显了紫砂壶造型对文化影响的认同,而这种生动直观的文化诉求亦具体通过造型设计来予以表现。
如何设计、怎样成型,便是整把壶最重要的艺术方向,也是造型和文化之间最为默契的交融。
为了表现蛇文化这一核心内容,《灵蛇舞慧》从大自然的蟒蛇形象中获取灵感,不仅汲其外观形态,更提炼其蜿蜒盘旋的曲线形特征,并将两者充分表现于造型之上。
该壶主体造型集几何圆器和自然花器于一体。壶身饱满圆润,似有珠玉之质地,薄圆盖内嵌于壶口,严丝合缝,使得整个壶体就像一个扁圆形球体,壶底设矮圈足,简约优雅,可以说整个壶体完全以曲线组成,线条流畅,婉转动人,完全没有丝毫的滞涩之感,这种特性无疑与蛇的形象特质相一致,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与此同时,壶嘴完全临摹蛇的形象——蛇首栩栩如生,尤其是双目十分有神,给人以威严之感,蛇口恰好设计成出水口,既不失使用性能,更保存了艺术的生动特性;蛇腹以横纹分成六节,关节鲜明,皮质饱满,贴于壶身前侧,与昂起的蛇首一起构成一个“二弯流”,升华了壶艺审美格局。壶把为十分秀气的圈把造型,把稍处的一撇显得灵动活泼,这样的设计好似抽象的蛇尾,与壶嘴前呼后应,而曲线构造则暗合蛇的形象气质,可谓一气呵成。
壶钮造型既是画龙点睛之笔,亦是一次突破创新。它没有停留于传统几何设置,而是以花货形塑手法,设计成一个微缩版的灵芝形象,无论是大小比例,还是点线面等细节,均把灵芝神韵较好地体现出来,以呼应灵芝文化的寓意。在这把《灵蛇舞慧》里,灵芝又与蛇两相呼应,彰显两者的灵韵和神秘气息,以及内含的长寿、智慧、吉祥等意,而这也是“灵蛇”二字的双重寓意。
艺术是生活最直观的载体,它源于生活,复制着人们最细腻的情感和性格,将生活艺术化地呈现给世人。紫砂壶就是一种生活化的艺术,它以造型构成最直观的文化载体形象。
《灵蛇舞慧》的造型从表现蛇文化和灵芝文化出发,进一步诠释了动植物文化元素在紫砂壶造型设计中的影响和张力。文化元素不仅能够优化壶艺的外观审美形象,更能够通过具体造型或装饰来达到传播文化,抒发情怀,引发共鸣的深层效果,并以此加深紫砂壶的独立印象,使之在万千作品中脱颖而出,带给人震撼和神往。
转载请注明:紫陶界 » 赵洪福紫砂壶作品《灵蛇舞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