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紫砂和紫陶哪个泡茶好?为什么不选择自己试一试呢?

赵洪福紫砂壶“孺子贤牛”

紫砂作品 老泥匠 710浏览 0评论

%title插图%num

△ 赵洪福作品 — 孺子贤牛

农耕文化乃中华文明之脊梁。

中国自古便是农业社会,在古老的华夏大地上,自原始部落时代起便已开始使用牛来辅佐人类耕田。人类与牛交情至深,传说中发明了农业的“神农氏”炎帝,便崇拜牛图腾,为“牛族”,而炎帝部落的蚩尤,亦崇拜野牛图腾,是中国的“战神”。

牛本善,性温讷,志笃行。忠诚、开拓、勤劳、奉献、淳朴、寡欲、担当、尽瘁,是“牛精神”的概括与凝炼,也是“牛文化”的精髓。

%title插图%num

牛是重要的家畜之一,被评为“六畜之首”。耕地播种,载拉运送,默默无闻的牛儿们为人类的生活及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自古以来在人们心中就有着神圣的地位,中国牛文化亦因此代代相传、熠熠生辉。

在中国十二生肖里,牛排行第二,有着无可替代的寓意。生肖牛文化不仅是几千年民族文化的缩影,更是华夏民族农业社会演变进程的佐证,它具备了多元文化的生命力,与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亦是进行文学艺术创作的宝贵题材。

%title插图%num

综观古今紫砂壶,牛文化题材历来颇受壶人钟爱。譬如当代“紫砂泰斗”顾景舟就曾创作过一款“牛盖莲子壶”,这款壶的焦点在其盖面壶钮上,宽带拱形钮的左右两侧分别是两个对称的椭圆形孔,犹如牛鼻,生动形象,“牛盖”便故此得名。

顾景舟充分挖掘了耕牛文化的象征性的意义,并转化为艺术语言,升华了作品境界。“牛盖莲子壶”的创作年代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广大人民群众正以昂扬的热情投身到新中国的建设之中,而该壶正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记录着独属于当年的时代情感,蕴含着中国人民如耕牛般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精神。

%title插图%num

%title插图%num

“孺子贤牛”壶顾名思义亦是以牛文化为核心的创新之作,为笔者近年所制“十二生肖系列”之一。该壶取牛之形,摄牛之精神,以造型和装饰相得益彰的方式,赋予整把丰富的人文格局。

牛之贤良、忠诚和奉献精神,在现代伟大文学家鲁迅《自嘲》一诗中得以升华,“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句使“孺子牛”这一形象深入人心。“孺子牛”之说出自《左传·哀公六年》,然而经过鲁迅的精神提升,后人无疑更钟于用这三个字来比喻心甘情愿为人民大众服务,无私奉献的人。“孺子贤牛”壶便因鲁迅“孺子牛”一词得名,于壶中,牛的形象被充分提炼了出来。

%title插图%num

紫砂壶的造型极为丰富,光货、花货、筋囊货“三分天下”,各有所长,并组成了一个庞大的造型体系,而光货虽只是体系之一,却是紫砂壶最基本的形象。光货是指整个壶型中不同形体部位都有骨有肉、骨肉亭匀,都有自己的特质、性格和规范,且在统一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因而光货的设计制作是最能鉴别功力的。

在整体器型构造上,“孺子贤牛”壶最明显的风格便是汲取了光货特征来塑造壶身主体造型。其形态工整,古朴大方,壶身圆润饱满,线韵流畅,一气呵成。采用上等泥料制成,似有肌肤之温、珠玉之感,色泽典雅,胎质细腻,光润效果提升了壶体的造型特质,流露出非常鲜明的光货设计理念。

%title插图%num

与此同时,细节刻画才是这把壶的画龙点睛之笔。首先壶嘴造型为十分直观生动的牛首状,一对牛角清晰灵动,眼神炯炯,牛嘴向上微扬,恰好作为壶嘴出水口之用,构思惟妙惟肖,视觉审美更显栩栩如生。圆圈壶把稍部微微向外卷曲,从而神似牛尾巴。壶底承托四只矮足,稳健大气,恰似牛足。壶身两侧分别以一条曲线勾勒出类似于健硕肌肉的视觉效果,看似无意,实则巧妙烘托出耕牛劳作的时的健康体魄。此时,饱满的壶身主体无疑就像膘肥身健的牛的身体,将壶嘴、壶把、壶足合为一体,好似一头正在耕地,却精神矍铄的壮年牛。

%title插图%num

壶钮造型别出心裁,以线条勾勒成如意祥云状,中间镂空,小巧而不失拿捏方便的实用功能。同时,其线条走向简练却又独具匠心,好似一头抽象的耕牛,正在默默无闻地俯首犁地,升华了主题意境。

%title插图%num

从十二生肖之牛文化出发,“孺子贤牛”壶取牛的生动形象入壶,将整把壶定义为一项具象的、静止的、立体的牛文化载体,引导着人们探索更多关于十二生肖和牛文化的内容,也使人们能够于一把富有内蕴的紫砂壶中,体验到中华文化悠久的温存与共鸣。

转载请注明:紫陶界 » 赵洪福紫砂壶“孺子贤牛”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