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型】全手工
【年代】六十年代末期紫砂一厂出品
【泥料】六十年代紫砂一厂清水泥
【容量】600cc
【出水】七孔
【品相】壶身有几处小伤,详见图片。
写简介时候发现上次翻盖柿子的一个错误,在此纠正下,一厂六十年代烧的窑还不是重油隧道窑,当时的窑有两种,方形和圆形,名字就是叫方窑和圆窑,是烧煤的。
古玩店收回来的,壶之前用了很久,所以内外都是茶渍,我花了半个月的时间打理干净,之后放在茶盘中摆弄了一阶段。壶泡过开水,后来也泡了一次红茶,没有茶渍,很干净。
这把壶当时收回来壶内都是茶渍,我没细看。等打理干净,才发现壶是全手工做的。单单这一点,结合收回来的价格讲,真的是超值了。手工做这个身桶,感觉很挺,有口气在,真的并不容易。这款壶手工做事壶底部、肩部、身桶三部分组成,中拍的壶友可以细看壶内,所有手工痕迹都在,老壶打理的不像现在壶那么干净,壶内脂泥都没有打理,所以可以很清楚的看到接片的痕迹。
壶我刷干净看到壶身有几处小磕,并不严重,对于老壶来讲,没有冲线、没有大的磕碰,壶身和壶盖是一套,就已经是全品了,这壶竹叶的擦伤是后期摩擦造成的,底足和肩线有小磕,流口的缺口是做好就是这样的,不是后期磕碰的。这类壶属于当时的普品,这把泥料和之前翻盖柿子一样(以前叫清水泥,现在叫四号井底槽青,详见我以前写的文字。参考文章:【老傅壶说】聊聊底槽青),但是窑温远远没有翻盖柿子好。我收回来的价格不高,所以0元起拍大家热闹热闹,随缘吧。
侍茶性
很多壶友问我这类大壶如何用,其实我一直觉得壶,大有大用,小有小用。这类大壶非常适合泡普洱生茶,我早年看过一本台湾茶道书籍,其中就有大壶闷泡法。里面用的也是一把大报春,投茶量10克,第一泡茶大概要闷5-7分钟,之后逐步增加闷泡时间,大家可以尝试。对于玩壶而言,探索侍茶性也是一大乐趣。我的文字只是给大家建议,所谓禅茶一味,泡茶只要自己有感觉就行,无所谓对错。这个世界上的事情,本身就是在对错之间转换,没有绝对的,绝对的在自己心里。随便一把壶,一捧茶,一下午,忘我自在,足矣。喝茶、玩壶,本就是乐事,太多牵挂,就没享受了。
转载请注明:紫陶界 » 紫砂一厂六十年代末期竹鼓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