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紫砂和紫陶哪个泡茶好?为什么不选择自己试一试呢?

黄松《大石瓢壶》

紫砂作品 老泥匠 596浏览 0评论

%title插图%num

梅和竹,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能代表中国人气节的两样植物。正所谓,“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

为了凸显它们的美丽,我邀请了紫砂界最擅长梅竹的陶刻名家黄松大师(注①),就为了年终这一年度视觉大赏。

%title插图%num

在器型方面,我琢磨许久还是选定我的“大儿子”满瓢。《满瓢壶》的器型不论大小,少说我已经做了有10年,上百次对于顾景舟大师原作的临摹,让我每一次重新制作,都会有根深的体悟。

%title插图%num

%title插图%num

%title插图%num

%title插图%num

这把壶完整保留了石瓢三足、桥钮、直嘴、三角形把以及呈梯形身桶等基本结构和要素。

我从2018年的岁末开始酝酿制作,到2019年夏天与黄松老师碰面,再到2019年的岁末这两把巨制呈现在大家的面前,历时1年有余!

过去的365天,在每个夜晚,我都会挑灯夜战,无涯壶海,点点星光。终于我摸索出属于自己的满瓢,对它我爱不释手,对它我心喜若狂!这是我制壶10年的里程碑,也是送给21世纪前20年的一曲挽歌。下一个10年,我会以最饱满的激情,陪伴各位尊敬的壶友,继续前行!

岁月你别催,该来的我不推;岁月你别催,走远的还要追!

乍一看,《满瓢》妙在骨与肉相为表里,既润且明,有纤秾错落之美,壮而雄,温而厚,清而华,圆润内敛,比例恰当匀称,过肥过圆则失刚硬之气,过瘦过直则失去霸王气度。

此壶,壶身饱满,不失稳重,骨力肉气、荣枯适宜。

%title插图%num

桥钮整体圆润厚实,桥钮底端与壶盖相接处显得十分敦厚,达到整体的协调。

%title插图%num

暗接直流嘴上翘角度很高,出水十分有劲道。

%title插图%num

三角壶把转折有力,端握舒适。

%title插图%num

壶底微曲、圆钉为足、三足呼应、鼎立平稳。

%title插图%num

【竹子版刻绘】:正面是充满金石味的诗句:翠竹黄花皆佛性,清池皓月照禅心。

%title插图%num

另外一面是黄松老师,独具金石篆刻风格的竹子刻绘,这在宜兴地区可谓无出其右,笔墨简练却坚挺轩昂,构图空灵,浑厚古朴,富有生活气息,繁简相宜。

%title插图%num

%title插图%num

【梅花版刻绘】:同样不例外,黄松老师将冰肌玉骨、凌寒留香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构图严谨,技法娴熟,清雅俊逸的风度,铁骨铮铮品质生动逼真地呈现出来。

%title插图%num

%title插图%num

这两把满瓢,①陶、②书、③画、④刻,珠联璧合!

绝对称得上是①陶艺一绝、②书画一绝、③篆刻一绝,再配上④“凡陶”独家窖藏三十年的底槽清泥料,独一无二。

%title插图%num

唯有摹学前人,才能脱略前人;既能携人之英,又不失己之萃。作品俯仰之间,得心应手,是实用与鉴赏的上佳范本。

%title插图%num

%title插图%num

在新年即将到来之际,一把好壶可以用来犒劳辛苦工作了一年的自己,又可以在亲朋好友团聚时为他们斟满惬意的茶水,何乐不为?

%title插图%num

%title插图%num

注释①,

黄松,字仲壶、抱枀舘主人,安徽合肥人

宜兴徐悲鸿画院青年创作院院长

蜀山印社副社长
西神印社理事

《中国印林》杂志编辑

1996年定居宜兴,从事书、画、印、陶,师从程风子、吴鸣、尹霄荣,王朝永、周建春。在传统刀法上立求新意,用刀粗犷、豪放,刀随军笔意,正反刀冲、切、涩等多种刀法相结合,体现书画、金石的内涵与韵味。行、楷、隶、篆、花鸟、山水人物俱佳,尤以梅竹花鸟见长,以刻刀在紫砂上表现国画的笔法韵味更是一绝,一改国画墨染难以表现於紫砂上。

2012年结业于中国美术学院高级研修班(山水画系一一导师王作均)。

2013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名家班程风子书、画、印导师工作室。

%title插图%num

%title插图%num

转载请注明:紫陶界 » 黄松《大石瓢壶》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